哲学与物理学从来都是一体的,entangled and entwined, 严格说来,它们之间就不存在可分割的界限。
关于自然的哲思,最终总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公式与物理操作,才能服务于人类的生存与升华。近代科学的进展,也于无形中在实践和修正着某些哲学信条。
然而,随着哲学家和科学家变得越来越慵懒,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已经大到足以拒绝任何弥合。
6月9—10日,博研盛邀中科院物理所曹则贤教授带来《物理学的哲思》一课,将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些基本哲学信条之当代数理视角下的解读开始,讲述物质的形态和物理学思想的现代进展及其与哲学的关联。
空洞的哲学信条、骨感的数理公式,且看它如何落脚于鲜活的生活现实。
量子力学
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的猫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质的理论,与 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
原子物理学、
固体物理学、
核物理学和
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都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所进行的。
测不准原理
又叫不确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测不准原理并不是说因为工具和手段的限制而造成了结果的观测有误。
这个理论是从量子物理的角度出发,意思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这表明微观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
薛定谔的猫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一个反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设想这个反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
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
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状态,但是,如果在一个小时后把盒子打开,实验者只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况。
主讲导师
曹则贤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
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至今; 担任过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Science,APL, PNAS, PRL, Advmat, Nature 子刊等国际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另发表中文物理学、材料学教育论文近两百篇,编、译、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
(四卷),《至美无相》,Thin Film Growth,《一念非凡》,《量子力学-少年版》等专著多部。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物理》杂志专栏撰稿人,Phys. Status Solidi等杂志编委。
课程大纲
1. 罗素《西方哲学史》中一些关键思想的当代数理体现
2. 物质的形态
3. 物理学思想起源与现代进展
(含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思想基础)
4. 感官与感知
温馨提示
1. 报名截止6月8日14:00,确定参加者请于6月9日8:30前前往课室签到;
2. 因席位有限,为保证上课效果,支持博研教育发展的同学将优先安排;
3. 博研课堂严肃,未购试听费的18周岁以下儿童请勿带入课室。